美国的慈善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庞大的规模。据统计,1998年,美国共有慈善机构73.4万个,是20年前的2.5倍。仅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桔县,就有正式注册的慈善机构与基金会1200多个。这些机构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服务、消除贫困、就业、移民、环保、预防犯罪、社区改造、帮助少数族裔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博物馆、图书馆、慈善基金会都靠私人捐赠支持。美国叫“基金会”的机构多如牛毛。美国的基金会可分为两种类型:私有基金会,其主要资金来自同一个人、家庭或组织;公共基金会,其主要资金来源众多,包括私有基金会、个人、政府机构或服务费等,而且必须持续开辟财源,以维持自己的公共性身份。美国现有私有基金会5.5万个,每年收到的捐赠总金额达233亿美元。
但是,不要以为每年几近天文数字的巨额捐款主要来自像微软那样富可敌国的大公司。美国全国慈善机构资讯局负责人比尔·梅西说,其实85%的捐款来自美国民众,可以说是涓涓细流汇成的金钱巨浪。只有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美国老百姓平均把他们收入的2%捐献出来。美国的低收入阶层和亿万富翁一样,照样热心慈善,积极捐款。《时代》周刊的文章说,在每一位比尔·盖茨的身旁,都站立着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81岁的帕普斯是一名退休的火车工程师,他每个月退休金仅为1700美元,可是,他每年至少向一家帮助穷人提供食品的慈善机构捐赠500美元。据统计,1998年,美国私人捐赠给包括慈善团体在内的非营利机构的钱达到1174.4亿美元;70%的家庭捐赠过钱财,平均捐赠额为1075美元。另外,还有1亿900万人,相当于全体成年人口的56%,做过各种性质的义工,其贡献相当于900万名全职雇员,199亿工时,创造价值2250亿美元。
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把毕业前后为慈善机构或其他非营利组织做一段时间志愿者,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必要修炼。每年11月的感恩节,是一年中家庭成员相聚的时机,这一天相当于中国的“中秋节”,从美国总统、第一夫人到十来岁的孩子,都用各种方式“为您服务”,做好事,送温暖。美国人的慷慨解囊也有据可查。美国《商业周刊》2001年9月报道,1994年,美国人共捐赠出124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7%;1999年美国人捐赠的金额更高达190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1%,达到了30年来的最高纪录。而且,低收入的人捐款时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比尔·梅西说,比起拥有巨大财富的人来说,低收入的人在他们总收入的百分比中,用于捐款的比例更高。收入在1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捐出收入的5.2%。可是,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他们的捐款比例仅为2.2%。这也许是因为低收入的人更接近社会底层,更了解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需求。
新富豪推崇“风险慈善”。 在美国东部有2500家高技术公司,其中70%是在过去20年之内创立的,如今其市场价值已超过一万亿;在美国西部,加州硅谷早以其密集的高技术公司而名闻遐迩,一大批新型富豪“横空出世”。这批年轻富豪热情奔放,精力充沛,既富于幻想,又不惧险阻,人们不禁担心,他们将怎样运用技术和财富赋予的巨大能量去影响世界?“几年前我们还在猜测,这些年轻人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西雅图基金会主席弗里曼说:“这些人如此年轻聪明,热情执著地投入工作,他们是否有工夫抬起头来看看窗外,看看周围的世界?我现在很高兴地说,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新技术富豪们在短时间内积累起巨额财富,可喜的是,他们正在以同样的速度回馈社会。据波士顿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的一份报告,在未来55年间,慈善事业的规模将会迅速扩大到现在的4倍。研究所主任保罗·舍维什指出:“慈善事业的黄金时代已然来临。” 新慈善家的加入使传统慈善模式大为改观。他们之中的一位说出了一句名言:“我憎恨仅仅只是给与。”这是什么意思?在他们眼里,慈善事业不仅仅是“给与”和“施舍”,更主要的是“参与”和“投资”。
新慈善家财大气粗,不是把钞票和元宝装进坛子埋在床底的守财奴,但也不是吃什么金屑餐、烧百元纸币的暴发户,他们是富于开拓精神的知识精英和精明强干的企业家。由于他们的积极参与,一个借用“风险投资”而生成的新名词开始流行——“风险慈善”(venture philanthropy),这是“新经济条件下的新慈善事业”。新慈善家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捐赠”,将之视为“投资”,要求它产生最大的“效益”,既指社会效益,也不放过经济效益——干吗不呢?有了经济效益,善款才能滚动,才能有更多的财力去做更多的善事。这些新一代的慈善家们要亲自参与和监督慈善活动,要亲眼目睹自己的无偿“投资”能带给社会最大限度的福利。
完。
转自《中国青基会通讯》2002年第24期
你对下面哪些话题最感兴趣?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今天的慈善家(二)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