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对动机纯粹性问题的辩论。Yunus一方担心会发生“使命的游离”,即随着营利动机的增加,将只有那些“比较贫穷”,而不是“非常贫穷”的人才能得到贷款。“有人会说,我们要成为穷人的花旗银行”,MicroCredit Enterprises的CEO Jonathan Lewis说道,“但我们说,我们的初衷并非要成为一家银行,而是要消除贫困。所以我们会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营利的,非营利的,去服务于客户,而不是股东。如果你的核心使命是提供摆脱贫困的路径,你需要考虑一系列问题,它们与考虑如何为小型金融的未来开辟全球市场有所不同。”但是当Yunus慷慨陈词如何如何消除贫困,商业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却提出小额信贷会加重“非常贫穷”的人的债务负担,而只有那些“比较贫穷”的人才是合适的服务人群。由于缺少关于小型金融实际效果的研究,争论仍在被意识形态所主导。纽约大学瓦格纳公共服务学院的教授Jonathan Morduch研究小额信贷问题已经有十年。他认为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小型金融能够帮助那些“非常贫穷”的人,然而信贷也并非万灵药。他强调成功的案例往往结合了贷款和教育、健康医疗等其他活动。尽管可以带来个人生活的改善,但没有证据显示小额信贷已经对贫困群体产生了显著影响。Morduch说:“那种认为小型金融可以单方面消除大量贫困的看法已经严重脱离了已有的证据。”
在Yunus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之后,一些圈内人担心对小型金融作用的夸大会最终令其自身蒙羞,因为不切实际的期望很难得到实现。而外部批评家认为小型金融只是一种缓解措施,不会促成消除贫困所需要的大规模社会改革。相反,它甚至还可能起到维持现状的作用,因为它使穷人满足于略有改善的生活水平。“这的确是一个有力的批评,”Morduch说道,“但请让我们务实一些,你究竟要用多久去等待一场革命?我看不到有任何理由不去尝试帮助那些当下生活在困苦之中的十几亿穷人。既然小型金融能够提供一种成本收益上划算的解决之道,就应该被肯定。”
联合国将2005年定名为“小额信贷国际年”,用以鼓励各国政府营造有利于小额信贷发展的管制环境。但就连这个名称也引发了激烈争论。Acción 和其他营利导向的团体要求将名称改为“小型金融年”。世界银行的分支机构 Consultative Group to Assist the Poor (CGAP)是一个旨在推动小型金融的政府和私人组织联盟。在1995年CGAP创立时,字母“P”是指“poorest”,正符合Yunus的理念。2003年,“poor”代替了“poorest”,理由是“最贫穷”的人是无力偿还贷款的,因此我们要着眼于“比较贫穷”的人。 Yunus称:“毫无疑问,这违背了CGAP的创立初衷。”最后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孟加拉的坚持下,“小额信贷”得以保留,然而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声明中仍然使用“小型金融”一词。
待续...
赵萌译自NewYorker, By Connie Bruck, "Millions for Millions",10/30/2006
你对下面哪些话题最感兴趣?
Saturday, December 09, 2006
小额信贷:IT英雄与诺奖奇人之间的角逐 (五)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